1898年,譚嗣同為變法獻身,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法場勇敢捐軀,長年33歲。本年是譚嗣同殉難125周年。這個生于北京、本籍湖南瀏陽的晚贓官員之子,渡過了迅如雷電、燦若星斗的平生。在他的性命軌跡舞蹈場地里,上海這座城市承當了什么腳色?
譚嗣同沒有想到,在他性命的最后二三年,上海于他的份量。
第一次到上海,當在光緒三年(1877年),12歲的譚嗣同隨剛升任鞏秦階道道員的父親譚繼洵回瀏陽客籍,為母親徐五緣修墓,由天津搭船,經煙臺至上海,再由上海順長江至洞庭湖,再順湘江至長沙舞蹈教室,陸行至瀏陽城北門譚府。一切都是父親設定,上海只是促而過。
第二次到上海,則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這年蒲月初五日(6月3日),他的仲兄譚嗣襄病逝于臺南府安平縣蓬壺書院。突聞凶訊,時在京城的譚嗣同顧不上順天府鄉試,攜從侄譚傳簡南奔上海,擬赴臺灣迎柩。一抵上海,他就接姻親臺灣布政使唐景崧電告,得知仲兄棺木已運往上海。當他在上海接到棺木那一刻,心就痛得掉往了知覺。
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夏,譚嗣同再次路過上海,前去北京餐與加入順天府鄉試。秋試罷,他被父親敦促前往湖北武昌,再次路過上海。往復促,好在找到了慕名已久的格致書室,拜見了書室主人傅蘭雅,買了好些西人格致學冊本。
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勝,喪權辱國的《馬關公約》簽署,全國士人嘩然。這也成了譚嗣同棄舊迎新的轉機點。他自號“壯飛”,決計從此徹底擯棄令人討厭的科舉陳腔濫調之學,往尋求一種全新的學問和生涯。
他和教員歐陽中鵠,友人唐才常、劉善涵等滿懷悲憤之情,以開新發蒙、叫醒士平易近為己任,決然變法,在故鄉瀏陽興辦算學社。力求有所作為的陳寶箴任湖南巡撫,約請他回湖南介入新政。但他迫于父命,只得赴京覲見,至吏部打點候補知府分發浙江的手續。
步進本身從來討厭的宦海,譚嗣齊心緒繁重。此時,京師與滬上已成為維新活動和傳佈新思惟的中間,他遂發一愿,愿遍見人間碩德多聞之士,并自稱為“北游訪學”。
譚嗣同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仲春分開武昌,仲春中下旬抵達上海。促再訪傅蘭雅后,就前去京師。抵京便住在瀏陽會館,機緣偶合與吳樵、梁啟超、夏曾佑等瞭解,天天議論新學。陛見后,改任江蘇候補知府,至六月十八日離京南下,在滬略作勾留,于六月二十九日抵達江寧(南京)。此后,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攜家屬返湘,譚嗣同又四次交往寧滬之間。
長發棧
晚清時代的上海租界,時髦與傳統彼此交錯。既有東方的聲光電氣與治理軌制,又有外鄉的文明風俗和社會風尚,且各具神態。
譚嗣同來上海,或許從武昌或許從南京,簡直都搭乘搭座汽船抵達上陸地涇浜船埠。作為上海縣城北部黃浦江主流,洋涇浜在未填浜筑路之前是外地進進英法兩租界的主要航道。
譚嗣同下榻的長發棧就在洋涇浜北側的英租界內(今延安東路與四川中路穿插口的東南角),為一幢二層四坡頂洋樓,面街還有拱形年夜陽臺,牌樓式年夜門高峻氣度,上蓋靛青色琉璃瓦,門楣上懸著“長發棧”橫匾。年夜門兩側掛有門聯,兩旁墻上又有“官吏行臺”四個年夜字的招牌。此客棧裝修闊氣,飯食優美,年夜門口除了馬車、腳踏車、東瀛車外,還有中國仕宦特許應用的綠呢肩輿。
后來,填洋涇浜筑成愛多亞路,長發棧位于愛多亞路20號。1920年,上海華商證券物品買賣所創立,花了20萬元將長發客棧買上去,改建成買賣所年夜樓。那時年夜樓為三層樓房,坐落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與四川路1號(今延安東路110號)。1934年上海證券物品買賣所封閉后,將此衡宇出售給英商會德豐駁船公司。駁船公司卻于1941年將此樓撤除,在原地建造了會德豐年夜樓,于1943年完工。之后此樓被讓渡給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故又稱德士古年夜樓。上海束縛后,此樓更名為四川年夜樓。
格致書室
還在武昌時,譚嗣同就聽友人說起傅蘭雅的名字。
傅于同治二年(1863年)被英國圣公會派到上海。同治七年(1868年)春,江南機械制造局總管徐壽盛大聘任他任翻譯館全職舌人,他在此渡過了長達28年的譯墨客涯,平生翻譯了129部譯著,地理地質、聲光電氣、植物植物、心理衛生等等,簡直囊括了那時先容到中國來的西學新知的一切學科。
光緒二年三月十九日(1876年4月13日),經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聯名舉薦,傅蘭雅被清當局授予三品銜,成為少有的擁有清當局官銜的洋人。
傅蘭雅發明江南制造局的大量譯著應用率不高,便積極投進開辦格致書院、格致書室和《格致匯編》的任務中。傅蘭雅常在《格致匯編》上登載市場行銷,題名地址則在上海三馬路(今漢口路)《申報》館西隔鄰朝北格致書室。光緒十一年(1885年)初,他在舊址上開辦了新格致書室,發賣科技圖書外,兼營理化儀器、拍照器材、鉛字銅模及印書機械等科教文明器材。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譚嗣同途經上海,于三月二十五日(4月5日)離開格致書室。傅蘭雅陪他觀賞了書室展出的化石、盤算器、X光片等物,為他高興地講授著。
之后,譚嗣同至南京到差路過上海,特意再訪傅蘭雅,但無法他已赴美,不外譚嗣同獲其所譯《治心免病法》。譚嗣同讀后年夜喜,而“悟心源”。后來譚嗣同復從楊文會究心佛法,遂以《治心免病法》、佛法與《易》理融合,于是其學益臻恢宏,衝破了其本來“專主船山之學”的狀況。
時務報館
光緒二十二年頭,上諭查封京師強學會,代理兩江總督張之洞隨即封閉了上海強學會和《強學報》,而整理殘局的人,他選擇了已經的幕僚汪豐年。強學會余款銀六百二十余兩就成了他與黃遵憲、梁啟超、吳德瀟吳樵父子及鄒凌翰開辦《時務報》的啟動資金。
散步在今江西中路以東的南京東路一段,簡直沒人會了解此地曾名花圃弄,曾是上海第一張近代報紙《北華喜報》的出生地。
后來成為舊上海的報館林立之地、以西方“艦隊街”著名遐邇的,則是看平街(今山東中路,南起福州路、北至南京東路)一帶,鄰接的福州路(亦稱四馬路)和廣西路也是舊上海報館的云集之地。
《時務報》終于在七月初一日(8月9日)正式出刊,每月三期,報館設于四馬路,今福州路、福建中路口。梁啟超在《時務報》擔負編緝。他一人擔負一切文字的編纂任務及為每期撰寫一講座場地篇文章。他豪情彭湃地在《時務報》上頒發一系列提倡維新變法的文章,如響亮的軍號吹起了變法的集結號。
這一時代,譚嗣同在南京做候補知府,交往上海四次。
他第一次到上海,是在他到南京不久后的八月初七(9月13日),此次待的時光最長,有十多天。每次一到上海,伴侶們就聚在一路了,話題不過乎釋教和教學格致之學或維新變法,思惟火花碰撞。高談闊論之余,他們也追逐潮水,往上海那時最為著名的“一品噴鼻”吃番菜。
之前中國人稱本國為“番”,“中餐館”稱之為“番菜館”,“一品噴鼻”即是中國人在上海開辦時光最早、著名度極高的中餐館。清末平易近初出書的《丹青日報》刻畫“一品噴鼻”的配畫文說:“……唯一品噴鼻最早。該號坐落英界四馬路老巡捕房主首第二十二號,坐南朝北,二層洋房。號主徐渭泉、徐渭卿,開設于光緒十四年。”
八月十四日(9月20日),孫寶瑄宴請譚嗣同、梁啟超、汪豐年、宋恕等人在“一品噴鼻”吃飯。第二天為中秋節,譚嗣同回南京前,請大師在“一品噴鼻”飲酒、泛論、吃月餅。過了幾共享會議室天,八月十九日(9月25日),譚嗣同自動約請伴侶攝影,梁啟超、孫寶瑄、宋恕、吳嘉瑞與胡庸灰溜溜地呼應,獨汪豐年捏詞頭發都沒梳不愿往,譚嗣同扯起他就走。幾人離開離報館不遠的四馬路光繪樓拍照館(今福州路11號),拍了一張可貴的合影。
譚梁關系非統一般,“每旬日不見,則論事論學之書盈一篋”。在這種思慮和交通中,譚嗣同在1896年秋冬至1897年春之間寫成了《仁學》。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更是說,譚嗣同不時至上海與同道磋商學術,會商全國事。顯然,《仁學》是譚嗣同與上海同仁“磋商學術,會商全國事”的產品。梁啟超是譚嗣同思惟的同情者、懂得者,梁本身也認可“其思惟為吾人所不克不及達,其談吐為吾人所不敢言”。
到第二年仲春二十六日(1897年3月28日),譚繼洵出發帆海北上覲見,譚嗣同送父至上海。在滬時代,譚嗣同與梁啟超切磋本身在撰寫《仁學》經過歷程中的一些題目和見解。梁在《三十自述》及《譚嗣同傳》中記敘:時譚回生宦隱金陵,間月至上海,相過從,連輿接席。回生著《仁學》,每成一篇,輒相商議,相與治梵學,回生所以砥礪之者良厚。
在四月初一日(5月2日)譚嗣同與汪豐年、梁啟超、康廣仁、鄒凌瀚、張通典等人倡議成立上海不纏足會,會址在上海泥城橋西(今西躲路橋)四周。至四月十五日(5月16日),譚嗣同在南京時代第三次赴滬。特來與陳三立相會,為著處理湖南礦務局與法商華利公司戴瑪德的合同膠葛。在奔忙之余,譚嗣同還于四月二十一日(5月22日)往替時務書院驗看儀器。
同年玄月末(10月),譚嗣同偕張通典由南京抵達上海,此為他南京時代最后一次來上海,此次他見到了向往已久的康無為。
宋恕居所
19世紀90年月,各地維新人士云集上海,經由過程成立學會或辦報宣揚維新思惟。以孫衣言、孫鏘叫兄弟為首,及孫怡讓、宋恕構成的孫氏集團尤為凸起。光緒二十二年仲春二十四日(1896年4月6日),譚嗣同與宋恕瞭解于上海格致書院。
甲午戰勝后,宋恕居住上海四川北路三元宮四周,廣交康無為、梁啟超、鄭不雅應、黃遵憲、容閎等維新派人士,其維新變法之思惟比之前更為成熟,已成為上海維新派之焦點。而宋恕在讀《興算學議》后,早引譚嗣同為良知,甚至了解他名字的由來:“嗣同夙慕宋陳同甫,故自名嗣同。”他倆縱談時,互打比方,如稱宋恕是急切追求良知的“斷云孤雁”,稱譚嗣同為英勇無畏的“怒馬驚濤”。
光緒二十四年,約六月二十五日(8月12日),譚嗣同應召進京介入新政,由南京動身抵達上海,將由此搭船至京城。第二天,他特向宋恕等辭行,轉天,宋恕為譚嗣同送行,再三告以時局之難,勸譚不如早回。及變法掉敗,六正人逝世難,宋恕悲哀萬分,年夜病一場,章太炎、孫寶瑄幾回登門造訪。至11月上旬,宋恕病情稍有惡化,在病榻上吟就《哭六義士》七律四章,首哭譚嗣同:
悲哉秋氣怨揚塵,命盡荊南第一人。空見文章嗣同甫,長留名字配靈均。英靈豈忍忘全國,勇士終期得海濱。遺恨沅湘流不盡,何年蘭芷薦芳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