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戲曲中的孫悟空抽像演化 –文史–中找九宮格共享國作家網

孫悟空的抽像醞釀于先秦神話、詩話、院本以及唐宋小說之中,其性情發端于元雜劇,定型于吳本《西游記》,延續于宮廷年夜戲《泰平承平寶筏》之中。研討孫悟空原型的文章浩繁,不再贅述。楊景賢《西游記雜劇》中的孫悟空除了降妖除魔之外,對女人還生歡樂之心,小說中孫悟空則屬于生成石猴,無情無欲,兩者為何判然不同?孫悟空橫衝直撞的性情并非貫串于分歧文體的文學作品中,孫悟空對佛法的感悟卻為何一直貫串于詩話、雜劇、小說、宮廷年夜戲之中?這些題目,值得沉思。

一、明雜劇中孫悟空情愛之心的成因

關于孫悟空的情愛欲看,在楊景賢《西游記雜劇》中有詳細表示,第九出云:“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樂受用!”[1]101孫悟空對他夫人也算關心照料,但此女對孫悟空卻沒有幾多情感可言。好比,金鼎國王之女進場時說:“妾身火輪金鼎國王之女,被通天年夜圣攝在花果山中紫云羅洞里,怕不有受用。爭奈不得見怙恃之面,好生煩心傷腦人也呵!”[1]101金鼎國王之女是被孫悟空攝進洞府,強做壓寨夫人的。元雜劇為何觸及孫悟空的搶親之舉,其情愛之心若何評價?

一方面源自于中國自古以來的猿猴搶親的故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卷一云:“南山年夜玃,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獨宿。”[2]西晉時代的張華《博物志》有詳細的描寫,唐代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寫梁年夜同末年歐陽紇率軍南征之時,其妻被白猿精劫走。歐陽紇后來率兵進山,計殺白猿,此白話小說中的白猿“夜就諸床嬲戲,一夕皆周,未嘗寐”[3]361,屬于***之物,并無真情可言。在宋元話本《陳巡檢梅嶺掉妻記》中,攝取陳巡檢妻的猿猴精是申陽公,號“齊天年夜圣”,申陽公云:“娘子,小圣與娘子,前生有緣,本日獲得洞中,別有一個世界。你吃了我仙桃、仙酒、胡麻飯,即是永生不逝世之人。你看我這洞中仙女,盡是塵寰攝未來的。娘子休悶,且共你蘭房同室云雨。”[4]126如春誓逝世不從,被“剪發齊眉,蓬頭光腳,罰往山頭擔水,澆灌花木”[4]127。這里的猿猴精申陽公異樣也是好色之徒,並且申陽公彫蟲小技,變更多端。這里的申陽公固然名為“齊天年夜圣”,可與小說中的“齊天年夜圣”沒有任何干系,但卻影響了元雜劇中的“孫悟空”抽像的塑造,元雜劇中的孫悟空的七情六欲就延續了申陽公好色的性情特色。

另一方面元雜劇要逢迎基層大眾的世俗欲求。孫悟空在楊景賢《西游記雜劇》中的情愛表示有三處:一是對夫人的相思之情。孫悟空對他夫人仍是一往情深的,被壓在花果山之下,依然懷念本身的夫人:“[告捷令]金鼎國女驕姿,放還鄉抵家時。他想我斯須害,我因他廝勾逝世。他寄得言詞,抵幾多草草三行字。我害相思,好重山呵擔不起沉沉一擔兒。”[1]103此段抒懷可與王實甫《西廂記》中“將遍人世煩心傷腦填胸臆,量這些鉅細車兒若何載得起”[5]163比擬,崔鶯鶯的愁緒是人世的鉅細車兒都無法承載,孫悟空的相思煩心傷腦比壓在其身的花果山還要繁重。二是到女兒國時的色欲之念。第十七出云:“(行者云)師父,聽行者告知一遍。小行被一個婆娘按倒,凡心卻待起,不想頭上金箍兒緊將起來,滿身高低骨節痛苦悲傷,疼出幾般兒蔬菜名來。”[1]121孫悟空動情的時辰,金箍就會主動束縛他,使他頭痛不安。小說《西游記》中的金箍是唐僧管束孫悟空的東西,既是社會強權意志對特性不受拘束的把持,又是保證別人舞蹈場地特性與不受拘束的有用辦法,防的是孫悟空的行兇作惡之心,而元雜劇中的金箍是用來約束孫悟空的情欲之心,由於《楞嚴經》曰:“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成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竭淫,必落魔道,下品魔王,中品魔平易近,上品魔女。”[6]272兩者都是固守釋教中的“五戒十善”罷了。三是對鐵扇公主的調戲之情:(行者做進見混科,云)“門生不淺,娘子不深,我與你大師各出一件,湊成一對妖精。小行者特來借寶貝,過分焰山!(公主云)這胡孫無禮,我不借與你!”[1]124孫悟空的這番談吐好像販子惡棍對良家男子的勾引之言,帶有色情成分,過于庸俗,顯然沒有遵照周德清的“太文則迂,不文則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7]的造語實際。到明代小說《西游記》之時,孫悟空的小我情欲則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對取經“工作”的積極朝上進步以及對唐僧的忠孝之心。

二、從詩話到宮廷年夜戲看孫悟空的背叛之性的演化

孫悟空的背叛重要表現在對天庭理法的不敬——偷仙桃、盜御酒、鬧天宮等,但孫悟空的背叛之性有所變更,可列表停止研討。

表1 孫悟空從詩話到雜劇、小說再到宮廷年夜戲中的背叛對照

(一)《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遵照禮制的猴行者

《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從早年的橫衝直撞到后來安分守紀的改變,從目無禮制到敬懼西王母,此中的緣由需求依家教據《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的發生時光來考核。李時人、蔡鏡浩《〈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成書時期考辨》以為:“能夠早在晚唐、五代就已成書,實是唐五代寺院‘俗講’的藍本。”[10]張錦池《〈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成書年月考論》以為:“其下限不會早于北宋仁宗年間,其上限不會晚于南宋高宗年間,極有能夠是北宋早期的作品。”[11]汪維輝《〈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新雕年夜唐三躲法師取經記〉刊刻于南宋的文獻學證據及相干題目》,從罕有的躲于japan(日本)的刻本《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角度剖析,得出結論是“南宋刻本,與元代沒有關系”[12]103。筆者同意《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刊刻于南宋年間,南宋是理學占統治位置的時期,請求個別尋求忘我無欲的境界,周敦頤云:“予謂養心不止于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致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13]86誇大人忘我欲,心才幹真摯,才幹明理靈通,才幹到達圣人的境界。個別與別人之間相處的規定,程顥云:“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致為佳耦,為長幼,為伴侶,無所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成斯須離也。”[13]177道表現在父子之間,使父子有親情。道表現在君臣之間,使君臣有界線。是以猴行者一路對取經年夜業是謹小慎微,對唐僧也是以禮相待,對王母也是心生害怕,遵守的是程朱理學思惟。

(二)《二郎神鎖齊天年夜圣》:為非作惡的齊天年夜圣

無名氏所作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年夜圣》出生于元明之間,此劇中的齊天年夜圣作為背面人物而呈現,並且齊天年夜圣的兄弟姐妹都不是善類,均屬于禍患人世的妖魔,齊天年夜圣在第一折衷自報家門:

吾神乃齊天年夜圣是也。我與六合同生,日月并長,彫蟲小技,變更多般。……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年老哥通天年夜圣,吾神乃齊天年夜圣,姐姐是龜山川母,妹子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姐姐龜山川母,因水淹了泗州,傷害損失生靈極多,被釋迦如來擒拿住,鎖在碧油壇中,不克不及翻身。[1]48

元雜劇《錄鬼簿》著錄的是高文秀《木義行者鎖水母》[14],《錄鬼簿續編》中又著錄了須子壽《淹水母》[15],二者均已掉傳,從落款中可判定應是關于“龜山川母”內在的事務的雜劇。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記錄:“圣母井,在龜山靈濟廟內。欲傳泗州僧伽降水母于此。水母洞,在龜山寺。欲傳泗州僧伽降水母于此。”[16]1334這泗州僧伽是何許人也?《泗州通志》云:“唐僧伽巨匠即今稱泗州年夜圣善菩者,是本西域人也。唐龍朔中至長安,南游江淮,執陽枝,瓶水混稠,……師乃灑瓶水,俄耳雨年夜降。……‘僧伽巨匠何人也?’曰:‘不雅音化身也!’”[17]這里的泗州僧伽乃是不雅音菩薩化身,是以《輿地紀勝》中是不雅音菩薩降伏龜山川母。而齊天年夜圣也只是盜金丹、偷御酒之輩,其姐龜山川母是禍患人類的魔鬼,并非正面抽像,並且筆者同意蔡鐵鷹的不雅點——“‘齊天年夜圣’只是組成‘孫悟空’的一個部門,仍是不等于‘孫悟空’”[18],此劇中并沒有“孫悟空”的名號,唐僧也沒有呈現,與西天取經故事沒有任何干聯,這里的“齊天年夜圣”與吳本《西游記》里面的“齊天年夜圣”孫悟空只是具有劃一的道教名號、類似的盜金丹、飲御酒的經過的事況以及被二郎神所擒的劇情罷了。由於對二郎神的崇奉崇敬開端于兩宋時代,勃興于明清時代,二郎神在宋元時代還被平易近間奉為掌管水利、農耕、避免水患的神靈,同時在戲曲行業又被奉為“戲神”。齊如山《梨園·崇奉·二郎神》云:“戲界對于二郎神,亦極崇敬,平凡亦呼之為二郎爺,亦曰妙道真君。崇敬之原故,年夜致因戲中凡遇降妖伏魔等戲,皆借勢此公,故平凡亦認為其能降伏魔鬼,特殊尊重之。戲中所以恒用二郎降妖者,蓋因《封神演義》中之二郎楊戩,頗有神通,又加意附會之。”[19]是以齊天年夜圣也被看成妖魔鬼魅而降伏,此劇中的齊天年夜圣還下跪了,其節氣并未彰顯,更多的是一位劣跡斑斑的頑徒抽像,沒有太多的公理感。此本劇歌唱的是二郎神降妖除魔、保持公理的舉措。

(三)楊景賢《西游記雜劇》:七情六欲的通天年夜圣

楊景賢《西游記雜劇》中的孫行者是通天年夜圣,第九出寫孫行者自報家門:

(孫行者上云)一自開天辟地,兩儀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費精力。四方神道怕,五岳鬼拴嗔。六合乾坤混擾,七冥斗極難分。八方世界有誰尊?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年夜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年夜兄齊天年夜圣,小圣通天年夜圣,三弟耍耍三郎。[1]100

這兄長是齊天年夜圣,此中二妹巫枝祇圣母,又稱為“無支祁”。無支祁的抽像,始見于北宋李昉編撰的《承平廣記》所引唐代小說《李湯》中的記錄: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叫;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克不及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桐柏千君長頓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窬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成久。禹授之章律,不克不及制;授之鳥木由,不克不及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聚繞以數十載,庚辰以戰逐往。頸鎖年夜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圖此形者,免淮濤風雨之難。[3]3845-3846

無支祁最后被年夜禹請來的庚辰降伏,無支祁的脖子上鎖上鐵鏈,鼻子上穿上金鈴,送到淮陽縣龜山腳下,是想讓淮河水永遠安然地流到海里。后世學者考據《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能夠是無支祁,實在無支祁并不是孫悟空的原型,只能說龜山川母與無支祁同屬于禍患人類的魔鬼,最后都被彈壓,小我經過的事況與命運遭受與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有點類似罷了。此劇中的孫悟空佈滿著情欲,其背叛的精力起源于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年夜圣》中諸多兄弟姐妹的反人類表示的延續,更多的是圓滑、滑頭而又野性未泯的抽像,偶然說話的淫褻以及戲謔的作風,既反應出那時激烈的市平易近顏色,又表現出雜劇人物的笑劇作風。

(四)吳本《西游記》:橫衝直撞的孫悟空

吳本《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重要性情是橫衝直撞,無論是面臨法力無邊的西天諸佛、登峰造極的天庭玉帝,仍是陰深可怕的天堂閻君以及手腕陰險的妖魔鬼魅,孫悟空從未畏縮,其鐵骨錚錚,可謂從古到今第一人,其性情特色也延續到宮廷年夜戲之中。詳細情形見下表:

表2 孫悟空從小說到宮廷年夜戲中的背叛延續

吳本《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對神佛歷來不敬,哪怕是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本身橫衝直撞的性情仍然未改。這種性情的塑造與釋教禪宗中“呵佛罵祖”的狂禪景象親密相干,孫悟空敢說不雅音菩薩“該他一世無夫!”[9]317,敢說“如來是妖精的外甥”[9]693,對神佛從未敬過。由此可聯想到唐代高僧《德山宣鑒禪宗》語錄:

我先祖見處即否則,這里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20]374

這段語錄對釋教中的的釋迦牟尼佛以及菩提達摩均年夜加貶低。菩提達摩本是中國禪宗的鼻祖,通徹年夜乘佛法,釋迦牟尼是釋教創建者,文殊菩薩是年夜聰明的象征,普賢是真諦的象征。這段“呵佛罵祖”的狂禪語錄對“圣解”的廢除是相當徹底的,從唐代后期到宋、元、明代,年夜有愈演愈烈之勢。傳統釋教是請求信徒經由過程對佛祖的崇奉,固守釋教的教義,終極才幹夠往生。而禪宗主意頓悟,請求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在心中放棄一切世俗的煩心傷腦,到達盡對的精力不受拘束,此中融進了老莊逍遠游的思惟,假如心中還有佛祖,就無法到達精力上的不受拘束,必需具有否認佛祖、超出佛祖的氣勢,才幹到達佛的境界。孫悟空眼里沒有佛,對佛祖的所作所為有些通情達理之處,也敢公然譏諷,絕不遮蔽,同時孫悟空的“悟空”之名暗合“世降生諸法,皆無自性,亦無素性,但有空名,名字亦空”[21]20。這是唐代禪宗和尚義玄語錄,以為能給人帶來苦楚的是招致存亡輪回的業力,而業力與人的欲看有關,與人的無明有關,而孫悟空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早已離開存亡輪回,走出業界之外,是以可以“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怙恃殺怙恃,逢親眷殺親眷,始得擺脫,不與物拘,透脫安閒”[21]21。張照《泰平承平寶筏》中的孫悟空對佛祖是恭順真摯,并無譭謗之意,這與《泰平承平寶筏》的編演宗旨有關:“猶恐眾人愚蠢,沉淪愛河;全憑佛子慈善,超登覺岸。為此編成寶筏,普度蒼生,惟愿全國的人:福田美滿,不須西土見如來;心腸光亮,盡化中華成極樂。臺下的需要大師著眼,及早回頭,莫當做平常歌舞看過了。”[1]194作為宮廷年夜戲,它一方面要寓教于樂,率土同慶;另一方面,彰顯康乾亂世的雄威,國泰平易近安的景象。

三、從詩話到宮廷年夜戲看孫悟空的佛法之悟的演化

孫悟空對佛法的感悟似乎比唐僧還要高超一點,詩話、雜劇、小說、宮廷年夜戲之中都有記錄,孫悟空對佛法的感悟背后具有哪些佛理,可詳細剖析。

(一)《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話本《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過程遇猴行者處第二”記錄:

秀才曰:“我不是他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僧人取經。此往百萬程途,顛末三十六,多有禍難之處。”法師應曰:“果得這般,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年夜好處。”當便改呼為猴行者。[8]2

這里是“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八萬四千”出自《法華經·浮圖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躲,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亦未難堪。”[22]釋教表現事物浩繁之意。“銅頭鐵額”大都學者聯想到蚩尤的抽像,于是以為孫悟空的原型是蚩尤。筆者以為“銅頭鐵額”當屬于落發人的象征,《國清院奉禪師》云:“問:‘若何是落發人?’師曰:‘銅頭鐵額,烏嘴鹿身’。”[23]法師稱他為“行者”,《詞源》說明為:“指行腳乞食的和尚。梵語亦稱梵衲。”[24]此猴行者神通佛法,因山巖萬里,水浪千里,法師無法達到佛居之所時,在“進竺國家海之處第十五”中也是猴行者警告法師可經由過程本身的忠誠之心來完成本身的愿看:

猴行者曰:“其中佛法,亦是天然。我師至誠,爐爇名噴鼻,地展坐具,面向西竺雞足山禱祝,求請法教。”師一依所言,虔心求請。福山僧眾盡來不雅看。法師七人,焚噴鼻看雞足山祈禱,齊聲動哭。此日感得唐朝天子,一國士平易近,咸思三躲,人人發哀。六合陡黑,人面不分。一時之間,雷聲喊喊,萬道光芒,只見耳伴(畔)鈸聲而響。很久,垂垂開光,只見坐具上堆一躲經卷。[8]33

法師七人可謂是“精誠所至,無動於衷”,其忠誠之心牽動千里之外的唐朝天子與全國蒼生,最后激動佛祖,桌上顯出經卷。雖有虛擬夸張之處,但卻合適佛經義理,《華嚴經》云:“不雅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電,如響,如化。菩薩摩訶薩如是不雅者,以少便利,疾得一切諸佛好事。常悲觀察無二法相,斯有是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正的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25]人間諸法空相,幻若泡影,但若能堅持初發心時的真摯之心,便能成績好事,警告玄奘無論碰到多年夜的艱巨險阻,都要堅持初心狀況,真摯恭順求取佛法,天然博得經卷。

(二)《西游記雜劇》:心靜無相,身心安閒

《西游記雜劇》第二十一出“貧婆心印”云:

(行者云)你道我不免得《金剛經》,我也常聽師父念:曩昔心不成得,將來心不成得,見在心不成得。怎的我不免得?你且賣一百文胡餅來,我點了心呵,漸漸和你說經!(貧婆云)這胡孫,在我家行矯飾他釘嘴鐵舌。你說道要點心,倒是點你那曩昔心也,見在心也,將來心也?(行者云)這婆子倒短長!(貧婆云)心乃性之體,性乃心之用,或有亦或無,只看動不動。你答來我問,你有心也無?(行者云)我原有心來,屁眼寬阿失落了也!(貧婆云)這胡孫在理![1]127

這段賓白取材于《金剛經·一體同不雅分第十八》:“佛告須菩提:爾所領土中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故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曩昔心不成得,此刻心不成得,將來心不成得。”[26]82這里對“曩昔心”“此刻心”“將來心”的請求是不要在物象上固執逗留,要服從心情天然活動。貧婆是請求孫悟空具有一顆清凈之心,正如《心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噴鼻、味、觸、法;無眼界,甚至有意識界;無無教學明,亦無無明盡,甚至無老逝世,亦無老逝世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26]130而雜劇中的孫悟空并不具有清凈之心,作為空門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孫悟空簡直全都違反:“我原有心來,屁眼寬阿失落了也!”[1]共享空間127這表白:一方面,元雜劇具有插科打諢的笑劇作風,贏得臺下不雅眾捧腹年夜笑;另一方面,元雜劇借舞臺表演,宣揚釋教教義,起到凈化人心的感化。

(三)吳本《西游記》:心無掛礙,畢竟涅槃

小說《西游記》第八十五回云:

三躲道:“休言無事。我見那山嶽矗立,遠遠的有些兇氣,暴云飛出,漸覺驚慌,渾身麻痺,心機不安。”……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三躲道:“門徒,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用說了。心靜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錯誤些兒成㥱懈,千年萬載不勝利。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膽怯驚慌,心機不安,年夜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往。”[9]756

唐僧分開滅法國之后,途經平地之時,妖氣覆蓋,心生膽冷,仍是孫悟空化解了他的心結,警告唐僧無須膽怯驚慌,心機不安,不然無法達到西天,這暗合了《心經》中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可怕。闊別倒置幻想,畢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6]134,闡明行般若聰明不為己身,心無瑜伽教室牽掛,忘失落自我,無邪念便臨危不懼。孫悟空應用《心經》勸導唐僧還呈現在第十九回、第三十二回、第四十三回、第九十三回。程毅中《〈心經〉與心猿》以為:“從《西游記》的詳細描寫看,孫悟空仍是一個心猿,他的舉動與他的梵學崇奉相互抵觸,知行紛歧,與王氏心學所請求的‘知行合一’更是完整各走各路的。”[27]筆者以為孫悟空的背叛精力與梵學崇奉二者并不違反。孫悟空一路降妖除魔,維護唐僧,從未有過害怕之心、畏縮之意,其決計甚至比唐僧還要果斷,至于對世俗禮制的不屑更是禪宗不受拘束精力的表現,正如《壇經·般若品》所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往來不受拘束,心體無滯,便是般若。”[28]別的,此時的孫悟空屬于小說中的圓形人物——性情豐盛,特性美滿,由此展示出心神不定與收視反聽、放縱不羈與固執苦守、目無神佛與年夜仁年夜義之間的辯證同一。

(三)《泰平承平寶筏》: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張照《泰平承平寶筏》第十四出“一字陣文豹先擒”云:

悟空,你我一路行來,經了幾多險難,且喜這些時一路安然,但不知幾時獲得雷音,見佛求經,回朝復命?(悟空缺)徒弟,又來心焦了!落發人幹事隨緣曩昔,但同心專心動,就有妖賊來了。路途遠近,問不得的!可知迷時寸步千里,悟時千里今朝。[1]605

孫悟空是警告唐僧要隨緣而行,不要妄念橫生,心動不已,要有覺醒之心。這段賓白對話起源于《年夜乘起信論》,二者可作比擬:

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辨,即分辨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人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方丈。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各種法生,心滅則各種法滅故。復次,言認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此識依見、愛煩心傷腦增加義故。[29]

唐僧焦炙著不知幾時能到雷音,孫悟空以為唐僧沒有覺醒,其“心動”乃是“不覺”的標志。“心動”也是諸多煩心傷腦發生的本源,由于“心動”的影響,才幹見到人間諸相諸境界,妖魔鬼魅也才會呈現,但心的實質是紋絲不動的,由“不覺”到“畢竟覺”,從“動心”到“不動心”,從有念諸相到無念諸相,這即是唐僧一路西行、慢慢開悟的經過歷程。朱萬曙在《論清代宮廷年夜戲》中論道:“它們固然難免‘頌圣’、表達忠君思惟,但由於編撰者也是文人,故此中依然潛隱和寄寓了追蹤關心社會題目、揚善勸善的文情面懷。”[30]如第十一出“鬧森羅勾除判牒”云:

(白)你說體察人世善惡么?(唱)浪說禍淫福善,往古來今,半點何曾公平?(白)判官過去!(唱)你一味虛囂,西抹東涂,那幾樁不差纖杪?(作拍案科,白)那一班小鬼頭,更是可恨!常常敲詐病人,吃碗冷羹飯,燒陌紙財帛,全不受些束縛。(唱)【合】小鬼頭興妖作怪,一謎貪饕。[1]210

孫悟空怒罵陽間官府鉅細官員,自古到今都不克不及秉公處事,只知欺負弱勢,貪心財帛。這段賓白源于作者張照對小說《西游記》的改編,表達對清朝仕宦腐朽題目的追蹤關心,實在文情面懷不止于追蹤關心在全國的不公平、分歧理之處,也借戲曲將深邃難明的佛道思惟不經意間傳佈給臺下不雅眾,起到啟發平易近智的感化。

綜上所述,孫悟空抽像的演化極端復雜多元,其性情中的情愛之心、背叛之性、佛法之悟彼此之間是彼此影響、彼此轉化的:其情愛之心既起源于母題故事的延續,也有基層大眾的世俗欲求;其背叛之性也有所變更,既遭到程朱理學、平易近族崇奉、“呵佛罵祖”的梵學影響,也有雜劇插科打諢的藝術請求以及宮廷年夜戲的政治制約;其佛法之悟分辨遭到《華嚴經》《心經》《壇經》《年夜乘起信論》等影響,此中情愛之心在小說中被仁愛之心所替換,但背叛之性、佛法之悟卻不盡雷同,在分歧時期、分歧體裁、分歧主題之下浮現出斑斕多彩的藝術作風。

參考文獻:

[1]胡勝,趙毓龍.西游記戲曲集[M].沈陽:遼海出書社,2009.

[2]焦延壽.易林注:卷一[M]//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1989:25.

[3]李昉,扈蒙,徐鉉,等.承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4]洪梗.清平山堂話本:卷三[M].譚正璧,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7.

[5]王實甫.西廂記[M].李保平易近,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16:163.

[6]賴永海.楞嚴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0:272.

[7]周德清.華夏音韻[G]//俞為平易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編.合肥:黃山書社,2006:289.

[8]佚名.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M].上海:古典文學出書社,1954.

[9]吳承恩.西游記[M].李洪甫,收拾.北京:國民出書社,2013.

[10]李時人,蔡鏡浩.《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成書時期考辨[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2(3).

[11]張錦池.《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成書年月考論[J].學術交通,1990(4).

[12]汪維輝.《年夜唐三躲取經詩話》《新雕年夜唐三躲法師取經記》刊刻于南宋的文獻學證據及相干題目[J].說話研討,2010(4).

[13]朱熹,呂祖謙.近思錄[M].斯彥莉,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鐘嗣成.錄鬼簿[M]//宋元明清題跋叢刊:元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614.

[15]賈仲明.錄鬼簿續編[M]//宋元明清題跋叢刊:明代卷: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13.

[16]王象之.輿地紀勝·第四冊[M].趙平生,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書社,2012:1334.

[17]李德耀.泗州通志(下)[M].戚玾,纂.揚州:廣陵書社,2013:119.

[18]蔡鐵鷹.福建順昌“齊天年夜圣”材料判讀——兼評王益平易近師長教師的“孫悟空生于順昌說”[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迷信版,2005(2).

[19]齊如山.梨園[M]//齊如山選集:第一冊.臺北:臺灣聯經出書工作公司,1979:200.

[20]普濟.五燈會元(中):卷七[M].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374.

[21]慧然.臨濟錄[M].楊曾文,編校.鄭州:中州古籍出書社,2001.

[22]賴永海.法華經·見浮圖品·第十一[M].王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285.

[23]普濟.五燈會元(上):卷四[M].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244.

[24]何九盈,王寧,董琨.詞源[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689.

[25]實叉難陀.慷慨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90:84.

[26]賴永海.金剛經:心經[M].陳秋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27]程毅中.《心經》與心猿[J].文學遺產,2004(1).

[28]賴永海.壇經:般若品第二[M].尚榮,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29]真理.年夜乘起信論[M].高振農,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59.

[30]朱萬曙.論清代宮廷年夜戲[J].文學評論,2017(1).

Posted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